close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馬海燕)22日,中國同時迎來三國總理: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印度總理辛格、蒙古國總理阿勒坦呼亞格。來自中國最重要的三個陸上鄰國領導人同日開啟中國之行,這在中國外交史上少有。
  三位總理來華都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進行了會見,並取得豐碩成果。俄總理訪華兩日,中俄簽署了超過20項合作協議。印總理訪華三日,兩國共簽署9項合作協議和備忘錄,內容涵蓋包括防務、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地方交往等領域,印總理還首次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演講。輿論認為這是兩國戰略合作的一次重大飛躍,也將兩國關係推升至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蒙總理訪華五日,按照事先安排,兩國制定戰略伙伴關係中長期發展綱要,將在包括經貿、政治、國防、安全等在內的多領域加強合作,尤其在經貿領域,兩國的合作有望邁上新臺階。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中俄總理會晤是中國新一屆政府成立後中俄總理首次會晤,印度總理訪華是自1954年以來兩國總理首次實現年內互訪,蒙古國總理訪華是蒙古國政府換屆後新總理首次訪華。三國與中國的邊境線占據了中國陸地邊境線的絕大部分,三國總理中國之行將對雙方戰略伙伴關係產生重要影響。
  金燦榮註意到,從中共十八大提出“要讓中國自身發展惠及周邊國家”,新一屆領導人圍繞突出周邊在中國發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開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3月,當選國家主席一周後,習近平首訪就選擇了俄羅斯,5月中國新任總理李克強的首次外訪第一站選擇了印度。9月習近平訪問中亞四國,10月兩位領導人先後前往東南亞,周邊外交集中發力,引人註目。
  金燦榮說,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係看,周邊對中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發展至今,與這些周邊國家的長遠發展更多具有互補性,而不是競爭性。中國提出的政治互信、經濟交流、安全合作等主張也得到了周邊國家的認同。中國領導人在出訪期間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等倡議將給有關國家帶來巨大商機。這些也使周邊國家越來越意識到中國的發展對他們來說是機遇而不是危機。
  “遠親不如近鄰,善鄰是福。”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亦表示,中方一直高度重視周邊外交,堅定不移地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願與周邊國家共同努力,不斷增進戰略互信,深化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認為,毋庸諱言,中國與三國都存在一些分歧,但利益顯然大於分歧,求同存異、尋求增進戰略互信和加強務實合作更符合各國共同利益。此次三國總理來訪一系列協議的簽訂,使得中國與俄、印、蒙三國的關係都站在了新起點上。
  值得註意的是,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說,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
  正如習近平所言,“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中國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陶文釗告訴中新社記者,人與人如此,國家與國家亦如此,國與國之間的往來也就是人與人的往來,元首之間、部長之間、人民之間都要增強往來。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可以使中國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使周邊同中國政治關係更友好、經濟紐帶更牢固、安全合作更深化,人文聯繫更緊密的目標也不難實現。(完)  (原標題:綜述:中國開啟周邊外交新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csjrusvpdz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