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知道披頭四樂團帶給音樂人的衝擊嗎??
亦譯披頭四、甲殼蟲樂隊。


披頭合唱團(由左至右:哈里遜、斯塔爾、麥卡尼、藍儂),約1969?1970年攝。 By courtesy of ABKCO Industries; photograph, from the Collection of Penguin Photo  1960年代受到全世界普遍崇拜的英國樂團,該團在搖滾樂高潮期(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進入音樂界。樂團四名成員皆生於利物浦,分別是麥卡尼(〔James〕 Paul McCartney,1942年6月18日生)、藍儂(John 〔Winston〕 Lennon;1940.10.9?1980.12.8,紐約市)、哈里遜(George Harrison,1943.2.25?2001.11.27,洛杉磯)、斯塔爾(Ringo Starr,原名Richard Starkey,1940年7月7日生)。四人皆來自勞工階級背景,在開始一起表演以前都有過其他不同搖滾樂團的經歷。樂團始於1956年麥卡尼與藍儂的配對,1957年哈里遜加入;這三人(外加一名死於1962年的成員,還有一名後來由斯塔爾取而代之)於1960年取名披頭合唱團,在利物浦和漢堡(當時流行音樂表演者的歷鍊場所)的俱樂部演出。1962年該團在艾普斯坦(Brian Epstein)的經紀下簽訂一份唱片合約,並由另一個樂團補入斯塔爾。隨後(1962?1963)發行的商業唱片包括《真實地愛我》(Love Me Do)、《請取悅我》(Please Please Me)、《她愛你》和《我想握你的手》,使他們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搖滾樂團,而1964年早期隨著後兩張唱片在美國發行以及他們首次在美國電視節目「沙利文秀」(Ed Sullivan Show)中露臉,後來不久所稱的「披頭熱」席捲當地。
  披頭合唱團的音樂原受美國表演者貝里(Chuck Berry)、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哈利(Bill Haley)等人啟發,回復了搖滾樂最早的新鮮感和興奮感,加上藍儂與麥卡尼所作簡單而迷人的抒情歌詞,使樂團盤據流行排行榜達數年之久。他們以表演和歌曲獎的形式獲音樂工業認同,也獲得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認同,她授給每個樂團成員大英帝國勳位。他們的長髮和對服裝的品味在全世界影響深遠,他們極公開的迷幻藥和印度神祕主義實驗也一樣。在堅實的資金基礎下——他們的任何一張單曲或專輯唱片幾乎保證有100萬張以上的銷路——他們感到可以自由地實驗新的音樂形式和編曲。結果產生各種不同的歌曲,從民謠《昨日》到繁複節奏的曲調如《平裝書作者》(Paperback Writer),從兒歌如《黃色潛水艇》到社會評論歌曲《艾琳娜‧里格比》(Eleanor Rigby)等。他們的公開演出終於1966年。
  1967年披頭合唱團製作了《比柏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個專輯被視為戲劇性整體,而不是各種歌曲的合集,這個專輯在使用電子音樂和顯然是舞台上無法重現的錄音室作品方面也是新鮮的。他們的聲望建立在他們對絕大多數年輕聽眾的實驗上,打開音樂表現的新可能性(其他表演者迅速跟進),也吸引了較嚴肅的聽者。樂團成員致力於其他藝術上的追求,共同在兩部風評良好的影片《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 1964)和《救命》(1965)中演出,還有各別的演出。最後,公眾生活帶給他們的壓力加上他們與日俱增的其他興趣使樂團在1971年解散,雖然有關他們復合的傳聞不斷。麥卡尼製作了個人專輯,1971年組成自己的樂團「羽翼」(Wings)。70年代哈里遜獨自工作,或與藍儂和斯塔爾合作。斯塔爾在影片中演出,也顯露他對鄉村音樂的一些興趣。藍儂與妻子小野洋子一起,繼續從事音樂創作,也繼續政治活動。1980年遭亂槍射殺。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csjrusvpdz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